close
當中國不再製造「低價」商品,該怎麼辦?

《低價中國》這本新書英文書名為 The China Price,譯者很傳神的譯為「低價中國」。因為此時此刻,「中國價格」就是「低價」的代名詞。中國產品所以能夠如此低價,是由跨國品牌商、產品代工供應商、中國勞工、中國政府以及廣大的西方消費者,形成一套特殊機制所運作的結果。

但是,大家歡欣鼓舞低價商品的到來時,其實,未來中國將不再製造低價商品。當所有商品都是高價時,我們該怎麼辦?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陳明通,分享低價的諷刺...

作者:陳明通  出處:天下雜誌


其實這本書的英文書名為 The China Price,直譯為「中國價格」,但是譯者很傳神的譯為「低價中國」,因為此時此刻,「中國價格」就是「低價」的代名詞。

中國產品所以能夠如此低價,是由跨國品牌商、產品代工供應商、中國勞工、中國政府以及廣大的西方消費者,形成一套特殊機制所運作的結果。
「低價中國」有其令人喜歡又難以拒絕的一面。

因為她是一個「世界工廠」,替跨國品牌代工,生產各式各樣有品牌信用又廉價的產品,讓人們的生活十分享受。

以美國民眾為例,舉凡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用品,絕大部分都是「中國製造」,價格便宜得與他們的所得不成比例。

一個中國製造的品牌微波爐只有二、三十塊美元,冰箱只有兩、三百美元……。這些多數放在沃爾瑪或其他賣場架上的中國製造商品,都是中低階層美國人生活所必需,既廉價又方便,讓消費者難抗拒。

美國專欄作家邦喬妮(Sara Bongiorni)在《沒有「中國製造」的一年》(A Year Without “Made in China”)一書中發現,在沒有了中國之後,以前一些再簡單不過的事,例如買雙新鞋、買件生日玩具或修理傢俱,都變成一種痛苦與折磨。

例如她為了替兒子買一雙非「中國製造」的鞋子,不僅找遍各種型錄,更花了中國產品價格的三倍,才買到一雙義大利製造的運動鞋。一年的沒有中國經驗,使她再度屈服於中國產品。
「低價中國」也有其邪惡的一面,就如同本書的副書名所標示的:中國競爭優勢的真正代價(The True Cost of Chinese Competitive Advantage)。

這代價其實是很昂貴,昂貴到令人慘不忍睹。

芭比娃娃在西方大賣場上一個要賣二十美元,但負責生產的中國人卻只拿三十五美分;另外一個類似產品的布拉茲(Blythe)玩具娃娃,一個售價十五.八九美元,中國工人的製作工資更低,僅有十七美分。其他各式各樣的產品,如鞋類、成衣、家具、家電……等,都是一樣低廉。

為了賺取這微薄的三十五美分或十七美分,中國勞工在相當惡劣的條件與環境下,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,甚至高達十八個小時,每周工時超過九十小時以上,工人累得半死,每小時工資僅五十一美分。於是本書中所描述的各種職業傷害及職業病,層出不窮,成千上萬,用「血汗工廠」來稱呼中國勞工的工作環境,真是既貼切又悲慘。

「低價中國」應是一時現象

共產黨所統治的中國,本來是以打倒資本家、建立工農兵美麗「烏托邦」為號召而建立的國度,但曾幾何時,竟成了比英國工業革命初期還更剝削勞工的「悲慘世界」,中國共產黨不但沒有按照黨的基本義理消滅資本家,相反的還大力對外「招商引資」,邀請各國資本家共同來剝削大陸好幾億的勞工,真是有夠諷刺。

直到西方社會關心此一議題的非政府組織及勞工人權團體,逐漸揭露「血汗工廠」,反「血汗工廠」運動才蔚為風潮,並從根源下手,要求跨國品牌商必須瞭解他們也是這一現象的「多方關係人」(multistateholder)之一,因為以剝削中國勞工造成「低價中國」,是所有在中國設廠的跨國品牌公司都有份的事。

於是這些跨國品牌公司被迫參與制訂,並遵守保障中國勞工的一套行為守則後,中國勞工悲慘的情況才稍有改善。

但是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。曾經來台訪問的「中國勞工觀察」執行主席李強,就曾提到與本書中所描述的一致現象。

中國工廠為應付跨國公司和非政府組織的稽查,以作假方式掩蓋內情,其目的就是為了削減成本。成本一旦提高,將無法和其他「血汗工廠」競爭,也就不能繼續取得跨國公司的訂單。

因此,「血汗工廠」的存在,除有大陸內部因素,也不能排除買方市場壓低價格的背景。

其實包括中國政府、中國代工工廠在內,他們並不喜歡永遠這樣,只停留在這一發展階段。

中國政府近年來透過勞動合同法及調降出口退稅等政策,希望發展高新科技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產業升級」;中國的代工工廠更因為各種生產要素成本上漲、勞工意識覺醒,經營得愈來愈困難,正如本書最後一章中的山姆先生一樣,急著想轉型,看看能否從製造業轉型做進出口服務業,「低價中國」應該只是一時的現象。

臺灣其實是「低價中國」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。受益者是資本家,也就是剝削中國勞工的代工產品供應商;受害者則是相當多的傳統產業勞工,因為老闆把製鞋、雨傘、腳踏車……等工廠移到大陸時,他們就失業了。

臺灣的總體經濟雖然流失了傳統產業,但有電子高科技產業來填補,加上大陸台商對臺灣採購相當比率的高階半成品,所以這幾年雖然M型社會愈來愈明顯,但還能維持相當程度的經濟成長。

不過,當中國不再低價,中國產業升級成功,臺灣的利基與優勢將在哪裡?本書提供了臺灣必須及早思考的另一個嚴肅課題。(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、前陸委會主委)


書名:低價中國-中國競爭優勢的真實代價(China Price)
作者:亞歷珊德拉.哈妮(Alexandra Harney)
出版社:天下雜誌
出版日期:2008年11月26日


引用來源
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index.jsp?id=36357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p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